土地法規體系的建立
前言
土地法規多且繁雜,常常讓人給到頭暈且挫折,相關法規背了又忘、忘了又背,如此難以上一層樓,最後遇到瓶頸放棄。要學好土地法規,要先建立一套土地法規的世界觀或體系觀,才能理解其中許多蘊含的意義、掌握錯綜複雜的土地法規脈絡,進而靈活思考運用。
土地法規的體系建立,可比喻成一個新房子要進行室內裝潢,如果是你,你會如何怎樣裝潢?
土地法規體系的建立
前言
土地法規多且繁雜,常常讓人給到頭暈且挫折,相關法規背了又忘、忘了又背,如此難以上一層樓,最後遇到瓶頸放棄。要學好土地法規,要先建立一套土地法規的世界觀或體系觀,才能理解其中許多蘊含的意義、掌握錯綜複雜的土地法規脈絡,進而靈活思考運用。
土地法規的體系建立,可比喻成一個新房子要進行室內裝潢,如果是你,你會如何怎樣裝潢?
![]() |
||
傳統的空間規劃體系,被視為國家整體發展政策的一環,更是落實政策的執行工具之一,一般於制定時就會依據設定之總體發展目標,在行政疆界範圍內,擬定相關的規劃議題及執行手段。因此,空間規劃的相關議題及方向,就會與政治疆界及國家權力的範圍吻合。 |
提案的無盟立委林炳坤舉例表示,有民眾在高雄市設立工廠,後來將工廠搬到高雄縣,高雄市的廠區改為倉庫使用,依規定工廠遷移必須辦理地目變更,但因為負責人疏忽未申報,按照舊規定除補稅外,還要負擔稅額3倍的罰鍰,並不合理。
土地稅法規定,做工業使用的工廠,可適用優惠稅率千分之10;不再做工業使用,適用優惠稅率原因消滅,改適用一般地價的累進稅率,由千分之10至千分之55。
林炳坤說,修法改成處3倍以下罰鍰,賦予稽徵機關按照個案違規情形調整處罰的裁量空間。土地稅法修正後條文為「逃稅或減輕稅負者,除追補應納部分外,處短匿稅額或稅額3倍以下之罰鍰。」991105。
2010/11/03 00:17李宜霖
【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】都市問題是經過長久的歷史過程不斷累積,台北歷任市長想透過都市更新來移轉、解決,但都市的強制拆遷,引發更多的社會及居住爭議。
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候選人,同時也是無殼蝸牛聯盟政策研究員的張維修表示,台北沒有清楚的土地使用分區,不像國外有明顯的貧民窟,但是貧富差距漸大,高房價問題嚴重。很多人有一半或3分之1的薪水付房貸。張維修算過,一般人要從辛亥革命到現在累積1百年,才能買到一棟房子,但人不可能活到1百歲,因此居住是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。台北的藝術家使用空間沒有被上層階級明顯驅逐,反而有許多公有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計畫,給藝術家創作駐村的機會,但這也是不斷抗爭得來的。
以下為土地法規、登記規則、經濟學、估價專題為主,土地政策與利用部分待續。
1.平等互惠原則的原則與例外
2.土地法規修法重點
3.土地登記規則之區分所有建物第一次登記、繼承登記、信託登記、預告登記、塗銷登記、等重點
4.優先購買權競合